企业新闻

苏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苏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10-19 浏览: 14 人次

苏联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在何时,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在何时,二者有何区别...

方式不同:苏联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主要采用计划经济的方式,通过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强制性手段推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新中国初的社会主义改造则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实行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措施。

并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在苏联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结束。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开始于1929年,并在1937年基本完成,这标志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则始于1930年1月5日,并在1934年被宣布基本实现。

农业集体化在1927年12月开始的,所以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

苏联(含苏俄)时期的农业政策随着时间推移是怎样调整的?

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二十年代末实行农业集体化。(2)生产关系超出生产力水平,在农民还没有劳动第一意识的情况下,强制没收农民生产资料,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缺乏生产积极性,并因缺乏有效改革而日益僵化。

该方案规定“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在短时间内建立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基础,把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同时还规定了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1933年1月,斯大林宣布“一五 ”计划以4年零3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

苏俄(联)的农业政策调整:①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保证革命的胜利,但作用有限,引起农民的暴动。③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允许自由贸易,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赁土地和雇用劳工。

苏联在十月革命后,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5年苏联的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但是苏联现代工业还比较落后,钢铁、电力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发电站成套设备、自动生产线设备)等等最新的大工业几乎一片空白。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社会主义集体化的曲折探索

1、苏联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农村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也在1929年展开。斯大林视察农村后,提出加速改造个体小农经济,中伏尔加边区积极响应,迅速组建了大量集体农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的比例大幅上升。全国范围内的全盘集体化运动紧随其后,短短两个月内,近半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达到了50%的比例。

2、解析:(1)艰难性: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成熟的经验、道路可以参照,凡事都要靠自己去探索。

3、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