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宜宾产的茶叶种类丰富,其中以宜宾早茶和川红功夫最为知名。 宜宾早茶属于绿茶类别,其外形扁平且挺直秀丽,色泽翠绿油润,香气呈现出独特的栗香,汤色嫩绿鲜亮,滋味鲜爽甘醇,叶底嫩绿明亮。主要种植的品种包括“早白尖五号”和福选九号等。
2、- **产地与荣誉**:屏山炒青茶产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境内,是四川宜宾最著名的特产名茶之一。自1984年起,屏山炒青茶连续十二届被评为四川省优质绿茶称号,并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品质特征**:屏山炒青茶属于绿茶类,具有色泽翠绿、香气清新、滋味鲜爽等特点。
3、叙府龙芽,四川十大名茶,产自宜宾市翠屏区,钓鱼台国宾馆指定用茶,采用高山无公害茶园之优质独芽,经特殊工艺精心制作而成的精品名茶。其外形挺秀,色泽翠绿,香气浓郁持久,汤色淡绿清澈,滋味鲜醇爽口,叶底明亮。具有极高的观赏及品饮双重价值。
4、宜宾毛峰: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宜宾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茶叶之一,其外形干燥后稍卷曲,带有明的早白尖银毫,色泽翠绿,入口后有浓的出名香气,滋味爽回,色澄黄明亮。
5、四川宜宾的茶叶主要有三种: 巴山福鼎茶:产自宜宾市的巴山地区,是四川省著名的绿茶,口感清爽,具有独特的鲜香味。 宜宾毛尖:在宜宾市红岩山区和叙州区种植的绿茶,外形细长挺拔,色泽嫩绿,滋味清香鲜爽。
1、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西部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西部农产品加工中心、西部农产品物流中心和西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二)盆地丘陵区。包括内江、资阳、遂宁、南充、广安、宜宾、乐山、自贡、泸州和达州等市的68个县(市、区)。
2、四川省“十二五”期间的开发区发展规划聚焦于布局原则与功能定位,旨在构建多元化、协调发展的园区体系。布局上,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核心,注重因地制宜,科学配置,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和潜力,进行差异化布局。
3、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布局四川省根据新兴产业的特性和区域发展实际情况,规划了以成都、绵阳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布局,兼顾全省其他地区,强调研发、设计和营销优势的发挥。各个产业区域分工明确,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和节能环保等多方面的战略布局。
4、核心区:成都依托高新区、双流西南航空港工业园区等,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服务等生物医药产业,加强生物技术研发;依托四川省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培育试验中心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与省政府联合共建“中国农业科技西南创新中心”,加快发展资源技术主导型生物农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
5、按照城镇发展定位,实现区域城镇在产业、物流等方面分工协作与功能互补,推动跨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构建以“一核、四群、五带”为骨架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强化成都都市圈发展极核,壮大四大城镇群,培育五条城镇经济发展带,合理引导人口向适宜地区聚集,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省域城镇体系。
苗族是宜宾最大的少数民族群体,根据宜宾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数据,苗族人口约为5万人。这一民族主要集中在宜宾市的兴文县、珙县和筠连县。宜宾市内共有38个少数民族居住,包括苗族、彝族、土家族、回族、壮族、满族、土家族和白族等。其中,苗族、彝族和回族是宜宾市历史上就有的少数民族。
宜宾苗族最多。截止到2023年4月20号,宜宾全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8万多人,其中苗族人口最多,有77741人,所占比重为855%;其次为彝族,有7089人,所占比重为89%,主要分布在珙县、筠连、兴文、屏山等县,相对集居于13个少数民族乡,所以宜宾苗族最多。
宜宾的地理环境独特,金沙江、岷江、长江在此交汇,城市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55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近10万,包括苗族、回族等39个民族。宜宾的年平均气温为18℃,年降雨量1016毫米,日照时间933小时,自然地貌呈现出“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特点。